要让机器人“自动”变为“智动”
在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运用多年之后,民用、商用的机器人悄然进入公众的视线,不仅塑造了商家新颖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用工成本。尽管未来的设想非常美好,但目前的实际操作仍存在不少缺陷,如何让机器人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缝衔接?如何让“人+机器”的人工智能模式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更大价值?这都值得行业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继无人运输车、工业机械臂、机器送餐员、清洁机器人之后,机器人开始进入商业销售领域,开辟了一片新的“处女地”。尽管机器人已经进入了生活的多个场景,但从外观设计到动作灵活性再到生产的精细化处理,国产的机器人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发达国家生产的机器人,相比于国内机器人动作的缓慢且卡顿感而言,“洋机器人”的动作流畅自如、干脆利落让观众惊叹不已。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中,“洋机器人”依旧占据了绝对地位,目前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库卡、安川电视、发那科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约80%的市场份额,无一例外都是外资企业。也有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在一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尤其是核心算法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在高精尖零部件、技术工业、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统、大规模应用系统以及基础平台等方面跟国外依然有较大差距。
机器人需要完整配套体系“用了这款机器人后,一家10名销售员的店面可以减少2—3人。”减少的人干什么去了?机器人只能完成一些基础的、标准化的动作,但是精细化的动作和智慧的决策依然需要人工来实现,如“销售精英+机器人”的组合模式,因此,所谓的“人工智能”即“人+机器”的深度融合,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各有所长应取长补短,融合多种智能模式的智能技术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机器人技术发达的日本,机器人服务生已经可以做到帮客人拧水杯盖子,但我国的机器人还未达到这种程度。机器人不光是一个单独的硬件,还需要软件和一些衔接环节的配套,这样才能真正像个人,真正为企业节省成本。中国机器人在配套技术的研发上仍需探索。